“近几年,我国出现的LED热只是概念热,而不是创新热、研发热。”7月29日,在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飞虹光电科技集团股份公司承办的“中国工程院LED产业化及应用国际高层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一语道出我国LED产业面临的问题。
本次研讨会上,11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来自国内外LED领域的100余名专家、学者,针对加强LED照明产业技术创新链建设、探索LED产品研发和新商业模式、避免产业链低端过热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加紧产业布局
半导体照明技术作为第四代照明技术,其能耗低、寿命长、光效高,因而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
中科院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主任、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晋闽说:“LED照明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带动提升传统产业升级。近年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实施半导体照明发展计划,加紧LED照明产业布局。”“因为LED照明具有许多优点,2003年6月,科技部牵头成立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拉开了国内LED照明产业的序幕。”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秘书长吴玲说。
今年2月,为引导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
节能减排,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编制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提出到2015年,60W以上普通照明用
白炽灯将全部淘汰,其市场占有率将降到10%以下,而LED功能性照明市场占有率可望达20%以上,LED液晶背光源、景观照明市场占有率将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
与会专家也表示,目前我国的LED照明市场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同时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够、产业资源不集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商业推广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等难题。
集成技术突围
“LED照明产业链长,关键技术点多,大多企业都能在某一点取得领先,国内研发机构领先的技术点并不少,但LED照明的技术核心在系统集成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赵连城说。
近些年,国内一些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相继开展了LED学科研发。目前,我国在LED照明核心技术领域申请专利近50多项,解决了以往LED照明灯具使用寿命短、眩光严重、节能效果差、外形笨重、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
其中,太原理工大学用核心专利和集成技术突围,使我国用于照明高端系统集成产品的主要配件不再依赖进口,也打破了国外对半导体照明领域先进技术的垄断,在半导体照明产业中掌握了主动权。
该校研发的高亮度蓝、绿LED外延片(ZHCH-W)及其芯片(ZHCH-C)已于2004年被国家4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LED、LD外延片和芯片等关键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太原理工大学已开始输出专利、技术、管理、品牌和标准。同时,依托该校研发和人才培养平台的山西飞虹微纳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临汾·甘亭新能源材料工业园区也发展势头良好。
创新应对挑战
不过,过去几年,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专利,LED行业低水平盲目投资现象严重。“我国70%的企业只能蜗居于下游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的封装和装配环节,相互低水平竞争。”周廉说。
周廉认为,在国家的推动和政策扶持下,我国LED照明产品的制造成本不断下降,LED照明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够,研发支持力度不足、力量分散。
二是产业资源不集聚,产业格局亟须整合。企业规模小而散,集中度不高,产业区域分布呈现分散化趋势,高端产品和领军人才缺乏。
三是发展环境亟待优化,政策没有形成合力,标准、检测及认证体系有待完善。
四是缺乏核心技术专利,产学研合作松散。LED发光效率虽然不断提升,但仍存在电光转换效率低、散热性能差、暖白光LED照明的显色指数和色温控制较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产业链深度整合已成LED发展趋势,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以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应用创新来应对挑战,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话语权。